The key to future

2018年6月24日。
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毕业典礼,高考分数公布。
福建省理工科本一线490分。
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本一线优惠,高考分数达线。
That’s all. Thanks.

To see the future

在放置了博客四个月后,我回来了。并不是忙到没法写博文,只是不知如何描述自己最近的这些日子。
现在,前半战结束了;等待着我的是6月11日的后半战,华南理工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。尽管赌上了未来,但我并不紧张。
在6月9日这个「间章」里,让我用一些文字,讲述一些近日的故事吧。

同安一中第16周周考

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是第几周,不过小细节就不要在意了。
面对高考,我并不紧张;但这并不是因为我对每个科目都很有自信,而是因为我将「未来」下注了。要说最后的状态的话,语文随性,数学尽力,理综看命,英语看题;我并不打算去核对答案,对我来说,只有本一线这一个分界线。
我的考位在高三十三班的倒数第二排,也恰是我平时坐的位置;如果选了日语,就没法坐在这里了吧。在自己的位置上考试有种奇妙的感觉,虽然大概于分数是没有加成的。
在群里看到了几道英语错题,至少这场考试没法打出「Perfect」的判定了。外语到底是不是应该选择日语,这也很难说;毕竟考场如果在一中还好,如果在其他学校就比较麻烦了。就算考场在本校,考场里恐怕也不会有几个人吧。只是,选择日语的话,以全国卷的难度,能保证120分的选择题拿118分以上,30分的作文拿24分以上,甚至还可以玩口语考试(不对)。
但无论如何,只要没影响到本一线,还是谈不上后悔的。毕竟,现在,比起日语,我更需要的是英语的能力;最后,也想多听听马老师的课。
我放弃了语文的所有背诵篇目,到最后6分拿了2分,因为考了一篇论语。并不是说我讨厌这些古诗文,但我确实鼓不起劲去背诵它们;对我来说,学习新的语言,背记语法和词汇要比这有趣得多。尽管如此,在那两天的晚上,和邓鹏辉、钊哥从一个点讨论到另一个点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。
到最后,这可能也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。大家说每科都简单,但唯独理综我实在没有自信;不过,作为同安一中的学生,作为十三班的学生,至少本一线的自信还是要有的吧。

未来的赌注

我大概是一个以「未来」下注的,疯狂的赌徒。
刚入学,我把「高一上学期」押在了「文化课」和「数学竞赛」上。这让我获得了留在科技班的资格和对数学的热情。
后来,我把「高一下学期」和「高二上学期」赌在了「信息竞赛」上。然而,这些筹码不够,亦或是不够专注,我止步于此。但不管怎么说,我还是拿了个省一回来。
再之后,我把「高二下学期」和「高三上学期」赌在了「出国留学」上。搜集了许多的资料,探讨了许多的可行性,出愿了大阪大学,最终被拒,也就没有了下文。
最后,我终于把「高三下学期」押在了「文化课」上,再把「未来」赌在了「自主招生」上。我选择自招的条件有三个:CS/SE要不输于厦大;不需要笔试;一定能拿到本一线。最终,浩然发现华南理工大学符合这些条件,我也就报了。
尽管报华工就意味着不能同时有其它的选择,尽管厦大、华东师范也有着相似的条件,但我并不后悔。今年省一共报了69人,而招生计划数在150左右,所以我也并不紧张。
并不是所有的赌局我都取得了胜利,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这样的一条道路。

再回首

我也许是个「中途半端」的人吧。
回头看看自己经历过的挑战,问自己,我全力以赴了吗?我不留遗憾了吗?
信息竞赛,初一普及组一等,三年换了三个语言拿了三个等级的普及组奖项,对C++有了初步的认识;高一提高组二等,高二提高组一等,尽管停课进行了许多训练,但最终由于少了几个字符(%、+1、-1、=、……),没能拿到太高的分数;福建省冬令营,用了STL的一个算法,没注意到end位置要+1,三个人都拿了30分打道回府。

要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;但即便在这个地方走了下去,我也没有最终能进省队的自信。如果能回到初中的话,我大概会专注于OI的训练;但到了现在,也只能把梦想寄托于大学的ACM竞赛了。

英才计划,2016年我作为计算机学科正式学员,在厦门大学接受周昌乐教授的指导;多数时候是晁飞教授给我们开会,汇报两周内的工作,并进行下一步的任务分配。但,到了最后项目进展并不好,我一个人糊了「多模态控制机械臂」这样的项目交到了英才论坛上,因为套了demo的神经网络,被狠狠怼了一顿。同行的有本校和厦一的两位同学,我们三个都拿到了「优秀」,除我外的两人拿到了「国际交流预选资格」。
2017年我申请了继续培养,终于摸到了脑电设备,但没有SDK,实际上还是没有碰到脑电数据,就写了个陀螺仪控制小车的玩意。这一年的英才论坛,我们小组三人得以同行,作为团队项目的是「人体姿态控制小车」;我估计这可能不太好,又赶了一个「跨平台的角色扮演游戏框架」,讲得倒也很流畅。教授最后问我的问题是「你这一年中有何成长」,我却不知如何应答。并不意外,我和另一个同学拿到了「优秀」,但都没有「资格」。最后,能作为代表上台领取优秀证书,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吧。

要说对项目没有遗憾那也是假的;第一年如果能对神经网络有更多了解,如果能自己处理语音识别;第二年如果能买到SDK,能把SSVEP做出来……不过,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英才计划。我得以开拓视野,参与各个学科活动,遇见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,写下这么多的故事……英才计划改变了我两年的高中生活,我也不会忘记这一段珍贵的时光。

数学竞赛,高一年的时候我并不用心于信息竞赛,而是跑去听MO课。邓鹏辉应该还是每周去双十,只是,他去机房,我去教室。一开始还是很开心的,到了高二就有点遭不住,初赛被刷,加上和钊哥分在两班,对MO和数学的热情就减退了。到现在,我也很怀念那段拿到周练一起速刷,拿到周考卷一起满分,发现难题就两眼放光的日子。

到最后,我似乎也没有拿到任何奖状;但提前学习了高中数学的所有知识,接触了一些高等数学的内容,对于我信息竞赛的训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。天补是个很优秀的数学老师,被大家尊称为「补神」,能一起听他讲解各种各样的题目是我的幸运。

高中的文化课就不想多言了,作为科技班的学生确实是丢人。唯一可以一提的是省质检A卷139,B卷140,填涂卡全对,算是没了念想。说真的,填涂卡全对这种事自从初中最后那次145就再也没有过了;不过,英语平时的分数还是在120-130这个区段转圈圈,平均分上几分的情况比较多。高考就有多少算多少吧,反正不可能140了。

如果重来一次高三,我能拿出不留遗憾的文化课成绩吗?我不知道,也并不希望重来一次。到了大学,没有了化学和生物,可能更多的就是擅长的科目了吧。可能正如马老师说的,大学才是我的主舞台。

后记

我喜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。
尽管我并不特别擅长于哪个领域,但似乎也并没有特别不擅长于哪个领域;我并没有对哪个领域特别的兴趣,但对每个领域我都想要尝试一下。
或许,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全栈工程师,而不是一个理论计算机科学工作者。
我很高兴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到周边的人,能够去创造一些什么新的东西。参加算法竞赛,进行视频剪辑,给新的小R添加功能,偶尔学学新的东西,给少电写点稿子,这都是很开心的事情。
高考结束后,老师定了两个蛋糕,义迟让大家许愿再吹蜡烛。

「すべての夢が叶いますように」

我许下了这样的愿望。
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
谨此纪念即将逝去的高中生活。

About Future

很久没有写博客了。
或者是忙,或者是懒,不过我确实离开这里有一段时间了罢。
这里是SJoshua,一只不那么想当高三狗的高三狗。
依旧是一点近况汇报,但却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;现在是2018年2月2日,距离大阪大学合格发表还有56天,距离高考还有125天。
继续阅读“About Future”